同样削藩国融汇通,为什么汉景帝抗住了而朱允炆没抗住?
先说结论,就当时的形势而言,建文帝的状况比汉景帝好太多。
而且,爆发战争之前,汉景帝所做的失误也更多。
结果却恰好相反,汉景帝平叛成功,而建文帝一败涂地。
1.缘起
西汉时期的诸侯王是名副其实的“裂土封王”。
诸侯的地盘也远比明朝的大。
最初,齐王拥有七十二城,吴王也有五十三城。
但汉高祖分封初期,诸侯王大多年幼因此国融汇通受制于朝廷派来的国相。
汉高祖驾崩后,吕后专制,他们又受制于吕后。
之后到汉景帝时期,这些诸侯王才真正品尝权力的美好。
这个时期,他们开始行使独立权力,并建立独属于自己的军队。
而明初的藩王们就有些相形见绌了。
明初吸取前朝教训,采取“分封而不锡土,列爵而不临民,食禄而不治事”的原则。
因此藩王们仅仅是“表面光鲜”,实际权力很有限。
藩王能调动的军队更是只有“护卫”而已。
因此,“七王之乱”与“靖难之役”在根本上就不是一个层次。
2.初始
受制于“结果论”,很多人都认为获胜的汉景帝要比建文帝正确的多。
其实不然。
至少在初期,汉景帝犯下的错误远比建文帝致命得多。
早在汉文帝时期,这位君主就采取了贾谊策略——“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”。
这个与汉武帝的“推恩令”类似,都是让诸侯儿子们建立分国,让其无力与朝廷抗衡。
这个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齐国因此一分为六,淮南国也被一分为三。
随着汉文帝去世,即位的汉景帝却没有他爹一半城府。
汉景帝采用晁错意见“请诸侯之罪过,削其支郡”。
由于晁错直接削减诸侯国地盘,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恐慌,哪怕这些对坐拥数十城的诸侯王来说不算什么。
更可怕的是:汉景帝对到来的叛乱,并没有任何准备。
因此叛乱发生后,汉景帝先是妥协,之后更是腰斩晁错,以此求得安宁。
直到幻想破灭后,他才终于派大将周亚夫平叛。
而建文帝虽然饱受诟病,但他的政策却非“一文不名”。
在黄子澄的建议下,建文帝选择了先剪除“亲燕势力”,再诛灭燕王的计策。
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先后有五个藩王被杀或囚禁。
虽然这一策略有些“打草惊蛇”,但对燕王的削弱也是毋庸置疑的。
因为这一政策,朱棣身边一度仅剩下了张玉和朱能两位将领。
靖难之役爆发后,燕王更是除了能挟持宁王以外,再也没有找到其他的帮手。
因此,除了“不忍杀叔”以外,建文帝的政策并没有什么大错。
3.争议
即使建文帝做的已经很不错了,一般人早就缴械投降了。
可惜,朱棣却并不是一般人。
早在明太祖时期,朱棣就饱负盛名,被誉为——“志英有大略”。
在冯胜、蓝玉身死后,他更是北方最杰出的统帅。
哪怕建文帝对其不断削弱,但朱棣仍然能“大展宏图”。
因此,朱棣起兵虽然规模不如“七国之乱”,战斗力却十分强悍。
尤其是朱棣率领的军队常年和蒙古作战,战斗力强悍,远非南军所能比拟。
而汉景帝时期的诸侯王们素质比起朱棣就差远了。
即便吴王自己就号称拥兵“四十万”且表现出了一定的将领能力(参与过平定英布之战)。
但吴王刘濞并没有独当一面的记载,更不能统帅部队。
军队战斗力上,双方也互有胜负。
吴、楚之兵固然“精锐”,却缺少战马。
因此,虽然建文帝看似优势比汉景帝大得多,但决定战争的,最后还是人。
交战双方的人选,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
4.倒霉
经过百余年休养生息,汉景帝并没有那种有“大军团作战”经验的将领。
而建文帝情况略好于汉景帝。
因为老将耿炳文、盛庸以及平安都是“猛人”。
而汉景帝只有一个“周亚夫”,尚且没有“大军团作战”经验。
可建文帝谁都没要,偏偏选择了“草包”李景隆,将自己的大好局势白白葬送。
而汉文帝早在视察时就发现了周亚夫的能力,认为其带兵能力“出众”,并临终前告知了汉景帝。
汉景帝这才选择其为作战主帅,并获得了最终胜利。
择帅,决定了最终的结局。
而建文帝的失败,就在于“所托非人”。
5.进攻
在交战时,双方都懂得夺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。
七国之乱爆发后,吴王第一步策略就是发兵函谷关,控制荥阳粮仓,掌握主动。
当年西楚霸王项羽用的也是这个计策。
项羽尚不能如愿,何况他自己。
因此吴王部老将提出兵收淮南计策,比较可靠。
可惜遭到了吴太子的反对。
由于长期没有划定作战计划,吴国四十万大军竟然在睢阳停滞不前,按兵不动。
周亚夫对此大喜过望,他深知吴国兵锋正盛,因此选择骑兵巧夺粮道,让其不攻自破。
因此大战尚未展开,吴国军队就已经骑虎难下了。
而李景隆这个“草包”,显然不知道“主动权”为何物。
因此在整场战斗中,朱棣都牢牢地将“战争主动权”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哪怕他兵力空虚。
等到李景隆率军前来的时候,朱棣早就完成了一系列准备。
6.战局
战争中,没有人能明哲保身。
特别是最高统治者,更要面临压力。
七国之乱,虽然声势浩大,其实大多数人处于观望阶段,核心只有一个。
那就是——吴王刘濞。
汉景帝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,因此他一边派遣大军围剿吴国,一边派人安抚其余诸侯国。
其他国家看到吴国迟迟不能前进,更是选择按兵不动。
最终,汉军获得了绝对的上风。
而建文帝一开始的局面比汉景帝好得多。
宁王也并没有造反的意图,而是拥兵自保,保持中立。
可在平叛战争中,建文帝却屡屡丧失先机。
哪怕在正面战场上,占据绝对优势的李景隆却并没有打出一丝一毫战功。
燕王南下后,南军更是群龙无首,这才有了朱棣直捣黄龙的机会。
7.合法
战争,也讲究个“师出有名”。
战争开始前,汉景帝爱惜自己的名声,诛杀晁错,赦免吴、楚,犯下错误。
当他发现自己的天真后,立刻改换门庭,全力支持周亚夫平叛,甚至否认了先救弟弟刘武的决策。
哪怕是战争结束,汉景帝也没有丝毫留手,彻底解决了那些反叛的藩王。
而建文帝却有些一意孤行。
哪怕战争爆发后,他竟然还有个“不忍杀叔”的名头。
因此作战中,南军束手束脚,不敢对朱棣用尽全力。
朱棣发现这一点后,屡次自己断后,保全势力。
迂腐的建文帝最终遭到了“反噬”,成为了阶下囚。
8.结语
战争是残酷的,特别是对于这种涉及“权力再分配”问题的战争。
在这场“你死我活”的战争中,“天真”是最不可取的情感。
好在汉、明两朝经过优胜劣汰后都迎来了更好的君主。
在这些君主的治理下,这些王朝都迎来了自己的盛世。
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,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,侵删。
文:小昭 审核:梦愚编辑
文献参考:《二十四史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战国策》《左传》《春秋》《吕氏春秋》等。
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